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從〈陌上桑〉看樂府詩歌的寫實精神

 

壹、樂府詩的源流及特色

 

一、關於樂府的設立時代

 

  「樂府」這一官署始設於何時,學界至今尚未定論。常見的有以下兩種說法:

  () 始於秦代: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樂府本是秦少府轄下的官署:「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今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張永鑫漢樂府研究採此說。

  () 始於漢武帝:此說最常見,多是據漢書而來:「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漢書禮樂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漢書藝文志)今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採此說。

 

二、樂府詩概說

 

  () 名稱由來:「樂府」原是官署名稱,主要掌管音樂,並搜集民間歌謠,以了解民情。另又負責製作典廟樂章、填寫歌詞,以便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後人將這種能配樂的詩歌,稱之為「樂府詩」。

  () 特色:

    1. 原是配樂的歌辭,後出現不入樂的詩。

    2. 多用歌、行、歌行、引、曲、辭、吟、謠、調、唱、怨、嘆等命題。

  () 格律:

        1. 不限制字、句數,有四言、五言、七言甚至雜言。

    2. 可換韻,不講求平仄、對仗。

  () 演變發展:

    樂府詩的演變可分為漢樂府、南北朝樂府、唐新樂府三階段,以下分別敘述‧

        漢樂府

      1. 與古詩為漢代詩歌文學的雙葩。

     2. 大多是人民的口頭創作,漢書藝文志記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有

       感於現實中的悲苦與快樂,因事情而生發感慨)。」展現寫實精神、反映

       社會生活。

     3. 名篇如:上邪、佳人歌、江南可採蓮、陌上桑、孔雀東南飛、飲馬長城

       窟行等。

 

        南北朝樂府

     1. 入樂的樂府民歌,南北各有風格:

      (1)南朝樂府以清商曲為主,又稱吳歌西曲,婉轉柔美。「吳歌」指江南一

        帶歌謠,多男女之情;「西曲」則是江漢流域地區的歌謠,多反映商女

        之情。名篇如:子夜歌、長干曲。

      (2)北朝以鼓吹曲為主,樸質雄渾。內容反映北地風光或下層人民生活之

        苦,也有婚戀之歌。名篇如:木蘭辭、敕勒歌。

     2. 文人仿作的樂府詩,大多只襲用舊題,不入樂。

 

        唐新樂府

     1. 形成於初唐,確立於中唐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

     2. 文人所作,不入樂,另立新題。強調字句通俗淺白,內容以時事為主,

       旨在反映現實。

     3. 名篇如:白居易賣炭翁。

 

 

貳、詩歌的寫實精神

 

一、詩經時代

 

    詩歌的寫實精神可以上溯到詩經時代,《詩經》是我國現知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約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從思想內容上看,《詩經》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周代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我國奴隸制社會由盛到衰的歷史面貌。

    國風中的作品,他們來源於現實生活,直接抒發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而毫無矯揉造作之意。《詩經》中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為後世的進步文人樹立了楷模,啟發和推動詩人、文人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現實作為創作的出發點。《詩經》的寫實精神奠定了我國詩歌傳統。

 

二、漢樂府時期

 

    漢樂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些詩揭露了官僚貴族的豪奢與殘暴,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現了漢代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傳達出被壓迫人民憤怒反抗的呼聲。樂府名篇《陌上桑》、《長歌行》。

   《漢書‧藝文志》云:「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然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便代表了漢樂府詩多為長篇的敘事詩,具有諷諭、寫實的精神。

   

三、南北朝樂府

 

  ()南朝樂府

   1. 南朝樂府以「吳歌」與「西曲」為主。吳歌即是吳地的歌曲,流行於長江下游一帶,六朝人稱為「吳聲歌曲」;西曲則流行於長江中游與漢水一帶。

   2. 在內容上,南朝樂府幾乎純為男女情歌。「吳歌」多詠江南農村兒女之情,情感嬌羞細膩,反映了底層人民的生活;「西曲」則多詠賈客商旅之離情與青樓樂伎之音,帶有濃厚的商業氣息,情感表現較吳歌更為熱烈。吳歌、西曲的語言清新自然,尤其好用雙關語,使得南朝樂府想像生動、情味綿長。

   3. 好談情說愛的南朝樂府民歌,對於梁、陳兩朝宮體詩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其喜用五言四句的小詩形式,則對南朝文人的詩歌創作深具啟發作用。

 

  ()北朝樂府

   1. 北朝樂府民歌別稱「北歌」,且因五胡亂華後胡人入主中原,故又名「胡吹舊曲」,作品數量少,具濃烈的北方色彩。

   2. 在內容題材上,北朝樂府較南朝樂府更為廣闊,除了同樣吟詠男女戀情的作品外,大多數的詩歌極富現實精神,反映北方的民生疾苦、武事、畜牧、戰亂流離或是大漠風光。形式除五言外,尚有七言、雜言,篇幅長、短皆有;語言質樸,風格慷慨剛勁、粗獷豪邁,與南朝吳歌、西曲的纏綿婉轉大不相同。

   3. 代表作〈木蘭詩〉為北方敘事詩的傑作,與〈孔雀東南飛〉並列為中國南北二大敘事詩的代表。

 

四、新樂府運動

 

    樂府自六朝以來,率多陳陳相因,與音樂逐漸脫節,隋室而後日益淪缺,至開元天寶後,新曲、新詞、新作家日多,樂府歌詞發生轉變,中唐詩人白居易出,始立「新樂府」之名,樂府詩也就失去本來面目。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擅政、賦稅繁重(可參柳宗元捕蛇者說),有志之士希望透過改良政治,以使王室中興,因此有韓柳的古文運動、元白的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詩是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內容側重寫實,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能「補察時政,洩導人情」,「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新樂府詩的特點:寫時事,用新題,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標準。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優良傳統,從理論上和創作上把文學改革推向了一個新高潮,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叁、〈陌上桑〉的時代背景及所表現的寫實精神

 

一、時代背景:

此詩的創作年代推測為東漢末年,《玉臺新詠》記載漢代稱太守、刺史為「君」、「將」、「明府」,至後漢書中始出現「使君」一稱。東漢時期,豪門貴族常有搶奪民間婦女的現象,如後漢書中便記載順帝時期的宦官「欺侮良家,取女閉之」,大將軍梁冀則是「乘執橫暴,妻略婦女」。在此背景下,民間就產生了〈陌上桑〉這類揭露統治階級荒淫無道的詩歌。

 

二、故事母題:

中國採桑養蠶的活動相當發達,在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中,文學作品常用桑婦、織婦代表理想的女性。採桑需到野外,茂密的桑林是極佳的幽會場所,所以民間常出現與「桑林」相關的愛情詩篇。其中一個母題,是一過路的男子,向採桑女子求愛。例如陌上桑,以及秋胡戲妻的故事。秋胡戲妻大意是秋胡娶妻後即離家求取功名,多年後返鄉,路見一貌美女子在採桑,便下車向女子求愛,遭到女子拒絕。秋胡到家後才知此女便是他的髮妻,妻子見秋胡非良人,投河自盡而死。秋胡的故事最早見於劉向列女傳。另一相似的故事,是辛延年的羽林郎詩,大意是一貌美的賣酒胡姬,遇到軍官調戲,而胡姬義正嚴詞的拒絕了對方。

 

三、貪圖美色的使君

詩中以烘雲托月手法描寫羅敷的美,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青絲為籠係,……紫綺為上襦」六句,以羅敷提籃的精緻、髮式的新潮、服裝的華美,烘托羅敷優雅美麗、耀眼奪目的形象。第二個層次,「行者見羅敷,……但坐觀羅敷」一段,生動又誇張地描繪眾人沉迷於羅敷美貌的滑稽畫面,以他者因觀看羅敷而無法自拔的痴迷神態,烘托羅敷傾城傾國的絕美魅力,極富趣味,也讓讀者對羅敷的美產生無限的想像。

 

使君出場,由「五馬立踟躕」可知二事:一是「五馬」表示使君是個具有身分地位的官員;二由「立踟躕」可知馬車徘徊不前,應是使君見羅敷之美,十分心動。當打聽到羅敷的背景後,他試圖搭訕,對羅敷提出「寧可共載不」的要求,可感受其見美心喜的急切之情。寥寥數筆,就展現了擁有權勢且貪圖美色的使君形象。符合東漢時期豪門貴族常有搶奪民間婦女的現象,以詩歌很形象的表現出來,具有強烈的寫實精神。

 

詩中除了鋪排描繪故事背景,更藉由生動人物的對話,使故事自然生動,令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例如使君派遣小吏打探羅敷身家,直接以百姓的回答「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寫入詩中,淺顯易懂;又如羅敷婉拒使君一段,藉羅敷之口言「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幽默委婉地譏刺使君行為失檢,再到後來逐步鋪墊盛讚其夫,可看出羅敷愈說愈興高采烈的樣貌。運用生動的對話,成功塑造使君貪戀渴求,以及羅敷勇敢機智的形象。

 

 

肆、結論

 

    寫實精神繼《詩經》之後,兩漢樂府民歌,魏晉南北朝詩歌,唐、宋、元、明、清文學,都繼承和發揚了《詩經》的寫實傳統,出現了一些優秀的寫實詩人和寫實作品。

    從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志〉,演變到杜甫新題樂府「即事名篇,無復倚旁」〈元稹樂府古題序〉,再發展到白居易有意識創立的「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可以看出樂府詩歷史足跡的新趨向。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優良傳統,從理論上和創作上把文學改革推向了一個新高潮,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參考資料:

 

1.《國文1  東大出版社

2. 〈補充講義――白居易與新樂府運動〉   ttp://blog.sssh.tp.edu.tw/forchin/1778

3.〈文學常識之兩漢詩歌〉 2017-12-05 凡塵飛雪 發表于文化

https://kknews.cc/culture/3ez69ja.html

4.〈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體現在哪裡〉    2018-03-01 奈若何 發表于文化

https://kknews.cc/culture/86z4p4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