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給河馬刷牙〉談親子溝通

 

龍應台兒子與安德烈的親子關係

 

    民國九十二年龍應台離婚後,於香港、台灣等地任教,二個兒子和父親繼續住在德國。二弟相隔,史龍應台與孩子之間除了世代差異,也產生不同文化背景帶來的價值觀差距,與長子安德烈隔閡尤深。民國九十五年龍應台在香港大學任教,安德烈也在香港大學留學,母子倆得到相處的機會,但安德烈和他已有隔閡,如「一扇緊閉的門」,即使順路,也不願搭龍應台的車;即使同車,他也戴上耳機與外界隔絕。

    龍應台與兒子相隔兩地,錯失參與孩子的成長,造成疏離感。對現在的父母來說,常有雖然孩子就在身邊,也依樣會有溝通不良的問題。有的會覺得「孩子小時候跟我很親,沒想到上國中後就性情大變,現在他覺得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在家只會滑手機,講沒兩句話就會吵起來。後來他要嘛不回家,要嘛回家就關在房間裡,我覺得我好像失去了一個兒子,現在也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才好。」有些父母害怕跟青少年孩子相處,覺得很有壓力。它們認為或許對青少年來說,最不想要的就是跟家人待在一起吧!有趣的是,當我訪問他們的孩子時,許多青少年卻表示,他們其實很需要爸媽的意見。既然父母有想要進、了解孩子,孩子也需要父母給予意見,那麼我想問題就出在「溝通」上,很多父母做的是無效的溝通。

    〈給河馬刷牙〉為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第二十八信,這是龍應台以通信的方式共寫一個專欄,藉此開啟母子的對話。這也是蠻特別的方式,談論的主題跨越不同世代、地域與文化,最終秉持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走進兒子的世界。從這篇文章裡面,有一些母子之間的對話、觀念的溝通都值得學習。

 

    我們從溝通的定義來了解,溝通是一個將事實、思想、觀念、感情、價值、與態度,傳給另一個人或團體的過程。 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僅可傳送訊息內容,也包括判斷訊息的意義。 也是一種動力過程,像時間一樣,發生過後,不可能倒退,也不可能再重複,因此適時有效溝通是很重要的。而且成功的溝通不只是意思的傳達而已,而是意思要被收訊者所瞭解。

    其實溝通就是「兩個人了解彼此的過程」,如果兩個人願意了解彼此,這個過程應該可以進行下去。之所以無法溝通的關鍵在於「愈來愈不願意了解彼此」,轉換到父母和孩子的角度,就是「父母和孩子不願意了解彼此」。試想為什麼父母和孩子不願意了解彼此?也許大部分的原因來自於我們都覺得「已經很了解彼此」、「沒必要」,或是「沒耐心了解彼此」。

    如果我們願意拿下對孩子的成見,有耐心的來重新認識他、想像他的需要、同理他的心情,那麼還在成長學習中的孩子,我相信也愈來愈願意參與溝通、了解父母,甚至於學會負上他該負的責任。

 

親子溝通最有用的四種溝通技巧

 

    有人提出提升親子關係,親子溝通最有用的四種溝通技巧:

    一、掌握正確的「開頭」:建立輕鬆的氛圍。有時候孩子會有一種防衛心理,尤其是關係親子不好或衝突的時候,那就要先創造一種輕鬆對話、不經意的氛圍,就是創造一種對話的機會,然後在輕鬆的氣氛中「聊起來」,至於聊天的內容可以從切身的生活、學校、朋友、觀念等等,輕鬆話題聊起,在談到溝通的重點。

    二、掌握「聊天」的技巧:不要像「問話」。孩子只想講給「想聽他們講話的人」聽,溝通是有來有往的,成功的溝通應該是雙向的。對話內容要像「聊天」,有來有往地才能達成效果,以下就是父母和孩子能「聊起來」的技巧:

     .看準和孩子聊天的機會:塑造一種輕鬆談話的氣氛,或是看準適合的時機。

     .聊天不要那麼有目的性:避免「問話式溝通」,就是只問你想問的問題,就像審問一樣,會造成一種緊張感。相反地,要更多關心孩子今日的心情,可以問孩子小而具體的問題,這樣孩子也容易回答,也較願意向你吐露心情。

     .有效溝通的前提是接納情緒、理解與包容:任何人都想被理解和包容,更何況是你的孩子。先聆聽而不用去急著「解決問題」,等他說完再順著孩子的話聊,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和包容,就會聊出更多真正的想法。

     .好好地回覆孩子的話:孩子有時候會問一些我們覺得「沒必要」、「不重要」的問題,可是孩子的世界很小,他們經歷的每一件事,在他們眼中就是大事。如果每一次提問都被認真對待,他們才會感覺到,父母是用真心來陪伴自己,自然就更願意講出真正的想法。

    三、讓孩子覺得「你是來幫助他的」。「我是為了你好」是許多父母常用的說法,但是有趣的是,常是在溝通不下去的時候使用。父母常常要孩子順著父母的意思去做,在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充斥的是「說服」,但孩子的需求將被我們的「假設」忽略。如果父母以了解孩子的「需求」為前提,溝通過程是「理解」他們真正的問題,並且協助他解決問題。那你的孩子當然更願意在「幫助他」的氛圍中溝通。

    四、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其實不光是孩子想被理解,父母也同樣要被理解,這才是一個雙向正面的溝通,也讓孩子學習如何理解別人,並且負自己該負的責任。因此我們要「溫和而堅定」地表達想法,但並非指責孩子。

    在〈給河馬刷牙〉一文中,可以看出含有上述的一些技巧。而龍應台以通信的方式開啟母子的對話,把想說的話透過書信說出來,也避免了父母常犯的溝通障礙,就是「強調你想表達的,卻打斷他想表達的」,讓雙方都能盡其所言,這就達到了溝通效果。

 

溝通的開始

    第二十七封信是德烈所寫的〈二十一歲的世界觀〉中回復龍應台提出的十個專訪安德烈的問題之一,「你將來想做甚麼?」,安德烈語帶幾分嘲諷的給出十項人生志願,包含:電影演員(美女、美酒、尖叫粉絲)、蝙蝠俠(美女、壞人、神奇萬能腰帶)007(美女、美酒、美食、超酷)、你的兒子(缺美女、美酒、美食、粉絲、而且超級無聊)…等。所以龍應台便在〈給河馬刷牙〉中單刀直入地指出:「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你將來想做什麼?』,所以跟我胡謅一通。」以認真的態度展開對話。接著推測安德烈逃避問題不願正視生涯選擇問題的二種原因一是太自信,二是沒自信。並舉出時事,對比兩個世代的年輕人同樣走上街頭發起社會運動,但出發點卻是不同的,上世代是充滿浪漫理想,這世代是為現實竟掙扎。再以「聯合國二○○五年的青年失業率的百分比數字:比利時(二一‧五);芬蘭(二六‧三);波蘭(四一);西班牙(二七‧七);美國(一二‧四);澳洲(二二‧六);法國(二○‧二);義大利(二七);斯洛伐克(三二‧九);英國(一二‧三);德國(一○‧一) 香港十五到二十四歲青年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九‧七,台灣是百分之十‧五九。而數字不見得精確的中國,是百分之九。你這個年齡的人的失業率,遠遠超過平均的失業率。巴黎有些區,青年人有百分之四十出了校門找不到工作。 然後,如果把青年自殺率也一併考慮進來,恐怕天下作父母的都要坐立難安了。」這些真實的數據做為推測的依據,表達對於現實壓力的理解,也透露母親擔心情。這樣直接而姊又有憑有據的同理孩子,會讓孩子認為是站在一塊的,也較容易讓孩子接納。

理解與同理

    回顧自身成長的背景,是充滿希望的世代,對照安德烈這個世代,的環境變遷,讓她擔心了。她提到「提摩」這人為例,「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裡,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十八歲,今年他四十一歲了,仍舊失業,所以和母親住在一起。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也沒有結婚。所以也沒有小孩。提摩自己還過著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八十歲了」,真是說出當母親的心中的擔心,也讓安德烈能感受到媽媽的擔心。從十八歲到四十一歲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是的,摩尼就是現在所謂的啃老族。很多父母不怕養小孩,但像摩尼那樣,哪一天父母走了,他怎麼辦?這才是父母最擔心的事。

 

陽台夜談

 

    我很喜歡這一段,「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台上的談話。 那是多麼美麗的一個夜晚,安德烈。

多年以後,在我已經很老的時候,如果記憶還沒有徹底離開我,我會記得這樣的夜晚。無星無月,海面一片沉沉漆黑。可是海浪撲岸的聲音,在黑暗裡隨著風襲來,一陣一陣的。獵獵的風,撩著玉蘭的闊葉,嘩嘩作響。在清晨三點的時候,一隻蟋蟀,天地間就那麼一隻孤獨的蟋蟀,開始幽幽地唱起來。 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藉由對話與情景的細膩敘寫,渲染母子夜談的感性氛圍。並穿插安德烈抽菸一事,「你坐在陽台的椅子裡,背對著大海。清晨三點,你點起菸。…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菸,因為我不喜歡菸的氣味。我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菸,因為抽菸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

可是,我的兒子二十一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菸,我要如何「不准許」呢?

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我只能說,你得尊重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菸。好,他就不在室內抽菸。其他,我還有什麼管控能力?

我看著你點菸,翹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我恨不得把菸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

可是,我發現我在心裡對自己說,MM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菸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裡的菸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我心裡默念了三遍。」,很多家長就會在言語或行為上直接制止,龍應台提醒自己,要把已成年的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尤其「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我心裡默念了三遍。」正是寫出身為母親在「干涉」與「尊重」孩子之間的掙扎。在一般家庭親子間對於教育孩子的行為,常會出現責罵、禁止、限制,最後沒辦法改變就會出現放任不管,在心理上是一種放棄、管不動、說不聽的心態。就是沒有尊重的成分,這不是溝通,反而會讓親子關係愈漸疏離。

 

生涯選擇的終極原則 - 快樂

 

    「平庸」與「失望」道出安德烈的壓力來自父母的高成就。身為母親的龍應台給出了她的答案:「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成就也許有些來自他人的評價或社會的觀念,但快不快樂是自己最值觀的感受。現在生涯規劃都是從自我了解開始,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及價值觀,以作為選擇工作的參考。選擇符合自己的工作,這樣工作起來才會快樂。所以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你覺得這工作是有意義的,並且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還有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以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做比較。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與其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來得快樂。所以,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是非常棒的生涯選昨觀念,這和摩提是的快樂是不一樣的。摩提似生活快樂,無憂無慮,但他是真的快樂嗎?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

 

結論

 

    在回顧一下親子溝通最有用的四種溝通技巧有:1.掌握正確的「開頭」:建立輕鬆的氛圍。2. 掌握「聊天」的技巧:不要像「問話」。3. 讓孩子覺得「你是來幫助他的」。4. 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在〈給河馬刷牙〉這篇文章中可以說都涵蓋了。

    另外,親子溝通也要先預防的三大障礙:1.先入為止的標籤。溝通時會冒出的先入為主觀念,就像我們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常使我們陷入「雞同鴨講」的溝通僵局。2. 五個對話內容中的地雷。以保護為理由,拒絕讓他嚐試、強調你想表達的,卻打斷他想表達的、批判孩子的朋友、拒絕「面對」孩子的需求、拒絕認錯與道歉。3. 四個訊息的差異。資訊表達不清晰、與對方預期有落差、信息傳達有遺漏、外部雜音產生干擾,傳達的訊息被扭曲。

    如果我們願意拿下對孩子貼上的標籤或成見,以「成年人」有的耐心來重新認識他、想像他的需要、同理他的心情,那麼還在成長學習中的孩子,我相信也愈來愈願意參與溝通、了解父母,甚至於學會負上他該負的責任。

 

 

參考資料

 

1.      〈國文5  東大出版社

2.      〈提升親子關係!親子溝通最有用的4種溝通技巧與3大溝通障〉礙  未來塾 2021 9 22

3.      〈有效溝通〉  徐南麗/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