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與理想-從《岳陽樓記》看文人對理想的堅持
岳陽樓記第一段「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謫」字是全文開啟的關鍵點,後面各段的抒發都源自於此字。「重修岳陽樓」是奠基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上,一併交代了作記緣由以及滕子京貶官後的政績。
本文雖為樓作記,實則勸勉好友遭貶謫後的不平之心,以及抒發范仲淹的個人的儒家情懷。在官場上宦海浮沉就像人生遭受順境及逆境一樣,挫折難免。但最困難的是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如何撫平自身的心情,並能堅持自己的理想。相同的事物,當人們處在「順境」及「逆境」時的看法及感受常會有很大的不同,心情也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第二段描寫洞庭風光及交通位置,強調自古以來登岳陽樓之人一定會觀賞洞庭湖景,順勢帶出許多遷客騷人來到此處登臨時所產生的不同心情。「覽物之情」,為後兩段的「雨悲」和「晴喜」作鋪墊,並以「得無異乎」之問,開啟下文。第三段敘述面對雨景的悲情所以,第四段敘述面對晴景的喜樂,遷客騷人會因為蕭瑟的雨景而感到悲傷,因為風光明媚的情景時而感到心曠神怡。一樣的岳陽樓,一樣的洞庭湖,觀賞者卻因晴雨的景色變化而有不同的心情,這都是因為遷客騷人們大都太過於重視自己個人的得失所造成的。
第五段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要超脫三四段因個人的得失而產生悲喜的觀念,就是「不以物喜,不
以物悲」,也就是不因為外在環境或自身遭遇的好壞而感到高興或悲傷。更進一步表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
古代文人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明面上知識分子學習的主流,而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字。在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內聖外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成文人理想目標。所謂的「內聖外王」就是說內備聖人之德、外具王者之風。指內外兼修,學術、德行二者都具備。《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邵雍》:「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也就是說儒家推崇的古代先王堯帝就是內聖外王的典範。
在專制時代,皇帝只有一位,所以知識分子文人們除了要文章、學識、道德上追求之外,還要進入朝廷,輔佐皇帝施行仁政、造福百姓。所以應當以天下的興衰,百姓的憂樂為悲喜。也就是當國家興盛,人民安居樂業,物阜民豐就高興,反之,就要憂慮了。這種仁心的養成是超越個人的得失,以天下為己任的境界。范仲淹心目中的仁者是要能不計較個人得失,並能解決設計民生的問題,這種兼世濟民的情懷。也正是具備這種仁心,所以范仲淹才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並與他的好友藤宗諒共同勉勵。這種不管是出仕當官或是退居在野,所憂慮的都是人民百姓過得好不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中心思想就是儒家的「仁」字,依此而展開才有未雨綢繆的在天下人還沒憂慮前就先憂慮,等到天下人都快樂後才快樂。
范仲淹探求古仁人之心,以古代仁人為楷模,而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仁者風範。我們可由以下的一些范仲淹相關事蹟,可以看出他的仁者風範。
一、救濟族人:范仲淹在還姓更名的過程中,曾經遭到族人的刁難,但他不記前嫌,在顯貴之後,陸續在蘇州近郊購置田產,設立義莊,以濟助貧苦的范姓族人。按義莊規定,每日供給族人米食衣物,喪葬嫁娶皆有補助。
二、以工代賑:皇佑二年時,吳中地區發生大飢荒。當時范仲淹任杭州太守,反而每天西湖遊船宴飲,並鼓勵民興建佛寺,自己也大規模翻修糧倉和官舍。雖然被彈劾,但這些措施鼓勵民間娛樂可以刺激經濟,為從事商業、飲食及工藝技術等的人民帶來利益。所以,這一年兩浙地區只有杭州平靜無事,人民不會因飢荒而遷徙流離。
三、身教流傳:范仲淹樂於助人的仁風義舉,影響子女深遠。有一次范仲淹派次子外出收租,再回來的途中遇到朋友,在得知友人因家貧親死,無以為葬,於是就把收來的八百石麥子送給朋友。回家後,范仲淹詫異兒子回來這麼快,他兒子說:「遇到朋友,因無錢治喪,受困丹陽兩個月。」范仲淹說:「何不把收租的麥子送給他?」兒子說:「正因為把麥子都給他,所以才這麼快回來的。」
范仲淹這些事蹟正彰顯出他的仁心,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所蘊含的超越個人得失的「仁心」。也就是因為具有一顆「仁心」才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而這正是古代文人在遇到挫折之時,仍能堅持理想的內在支持力量。所以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仁心」就是心靈得活水源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