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以善小而不為 ◎(歷史故事)
唐朝中書令晉國公裴度,長得又瘦又小,沒有貴相,屢屢在功名場上受挫,他自己頗為疑惑。當時正好有個相面的人在洛中,很為士大夫們所推崇。裴度特意拜訪了他,向他詢問自己的命運,相面的人說:郎君你的形神,與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達官貴人,就會餓死。現在我還看不出來貴處,可再過些天來訪,我給你細細看看。裴度應允了。
有一天,他去遊覽香山寺,徘徊於走廊和側房之間。忽然看見一個穿素衣的婦女,把一個提袋放在寺廟的欄桿上,祈禱祝願了很長時間,瞻仰拜謝之後就離去了。過了一會兒,裴度才看見提袋還在原處,知道是那個婦女遺留下來的,遂考慮追上送給她,可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就將提袋收起來,等待那婦女再返回來時還給她。太陽落山了,仍不見那婦人回來尋找遺物,裴度就帶著它回到旅館。
第二天早晨,裴度又帶著那提袋去香山寺,寺門剛開。他看到昨天那個婦女急急忙忙跑來,茫然失措,那惋惜長嘆的樣子,好像有什麼意外的災禍。裴度就迎上去問她出了什麼事。那婦女說:我的父親沒有罪被拘押起來,昨天有個貴人給我二條玉帶,一條犀牛帶,價值一千多串錢,打算用它來賄賂主管的人,不幸丟失在此,看來我老父親就要大禍臨頭了。裴度很同情她,又仔細地追問那東西的顏色,她都說對了,裴度遂將那提袋還給了她,那婦女哭著拜謝,請裴度留下一條玉帶,裴度笑著回絕了她。
不久,他又回到相面人那裡,相面人仔細審看之後,聲色大變,驚嘆說:你一定做了善事,積了大德,前途不可限量,這不為我所知了。裴度即將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裴度後來果然位極人臣。
冥冥之中,我們的命運隨著我們每個人呱呱落地來到這人世間,就已定好了。看起來我們的命運已不為我們自己所掌握,實際上,命運是由我們自己主宰的。當我們用善念來主掌我們的言行,命運就會隨之而變。這就是為什麼劉備臨死時告誡兒子阿斗說: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裴度的故事即是對這一古訓的最好的詮釋。
姚廣孝是明朝的資善大夫。他在擔任欽差大臣,抵達蘇州賑災時,蘇、松、嘉、湖、杭五府,剛剛遭受了一場大水災,農作物都被洪水損壞,許多百姓沒有食物可以吃。 姚廣孝見此慘景,非常痛心。他不顧自己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天天冒著炎炎夏日,不停地奔走於災區各地。他督促各地官府開倉發米,幫百姓度過難關;同時,還要同地方官員,核計減免賦稅。 對那些清正廉明,如實報災並認真賑濟的地方官,他都給予大力表彰和堅決支持;而對一些貪官污吏,則給予嚴厲懲處。 此間,姚廣孝曾下令將數以萬計的糧食,分賑給了鄉民,而自己卻常常只吃隨身帶著的乾糧。 有一天,他微服私訪,獨自外出,路過寒山寺,實在太累了,就坐在寺外小亭子裡,吃起乾糧來。恰在這時,一位姓曹的縣丞,從此經過,見這個老和尚(他是和尚出身,當時穿的是僧衣)看到自己的大轎,不但不回避,還若無其事地吃著玉米餅子,頓時大怒,即令左右衙役,將他拿下,打了二十皮鞭,投進縣獄。姚廣孝任其擺佈,並不分辯。 第二天,吏員們發現欽差大臣姚廣孝一夜未歸,急急忙忙,四處尋找,才在獄中找到了他。那曹縣丞得知後,嚇得屁滾尿流,其他地方官,也都渾身顫抖。 他們紛紛前來請罪,等候發落。姚廣孝見此情勢,讓人拿來筆墨,在紙上寫了幾句話,交給了官員們。大家一看,原來是一首詩: 敕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 無端撞上曹縣尹,二十皮鞭了宿緣。 大家這才知道:姚廣孝大人大度,沒有計較這件事。 姚廣孝對曹縣丞講:野僧路邊吃飯,礙汝何事?為官之人,不可仗勢欺民,行惡多了,要遭報應的! 曹縣丞叩頭如搗蒜,一再表示痛改前非;其他人也都頻頻點頭,聲稱要牢記欽差大臣的教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